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百姓生活 > 正文

罗辑思维的“地下江湖”一切都有但和知识无关

发布日期:2016/11/4 9:51:28 浏览:1930

跟他是不一样的,有可能他能成,你就不能成。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你,我们其实可以这样玩、那样玩,用这种方法、那种方法去做商业,跟之前不一样。以前我们做商业,肯定会非常严谨,但是现在我们做商业,有可能我们不会很严谨,但是我们会知道,只要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圆满,它最终的结果就是圆满。”

在皮爷的身上,已经隐约体现了罗振宇所谓的“魅力人格体”。他投入数十万,短期内不求金钱回报;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在全国社群范围内的知名度;社群成员愿意信任他和尊敬他,他已经具备一定的靠这些信徒的变现能力。随随便便行个骗,就那么多人主动来投怀送抱。

那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黎叔的罗式道义

我的“爽爽鸡”完全是基于罗辑思维的才有的

与浙江的皮爷不同,重庆的黎叔是另外一个罗辑思维社群领袖典型。

黎叔本名黎强,是重庆罗友社群创客公社的社长和发起人,也是有上千亩地的养殖场老板,身家以千万计。在罗辑思维的庞大社群里,他给自己贴了三个标签为其他罗友熟知:一个“做鸡”的男人,一个爱学习能执行的农民,一个重庆典型的“袍哥”。

黎叔觉得自己“从小学习的意愿和态度都比较强烈”,从知识性谈话节目《晓说》到《罗辑思维》,从到微信,快40岁的黎叔一直对互联网,对互联网上的知识和文化保持着好奇心。

芜湖小面(用罗辑思维成功推广了两个食品品牌的重庆罗辑思维社群领袖黎叔,他觉得罗辑思维的知识功能很难说)

开始参与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后,由于喜欢交朋友,讲“江湖道义”,黎叔慢慢成为了重庆罗辑思维社群的领袖人物,名声远扬。他发起成立了一个“创客公社”,后来各种名义的社群越来越多,十点读书会、吴晓波读书会和锤子手机等社群,都会到黎叔的创客公社来做线下的活动。

“我们的场地免费提供给其他社群来做,他们会传播创客公社的场地,会传播这个社群。”黎叔说,“他们要的是利,我们要的是名。”

黎叔没算过自己在罗辑思维社群里投入了多少钱,“肯定比皮爷多,”他说。

他常把一句座右铭挂在嘴边:“付出不计回报,付出总有回报。”除了付出金钱和场地,他也喜欢像堂口老大那样,在罗辑思维的社群里捧红新人,让新人跟着他走。

前面提到的戚泽明就是黎叔提携的“后辈”之一,因为在北京参加罗辑思维的活动认识了黎叔,自己开的演讲设计公司第一单就来自黎叔的介绍。此后黎叔还在不同场合推荐和捧过戚泽明,让他的生意做的更多。

“泽明现在影响力很大,也是我不停在捧他,”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在我们这个圈子,知道我的基本上都知道泽明,因为他有一个演讲设计的特长,这种可以叫匠人,可以说是一种手艺,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的。所以我觉得这种有手艺的年轻人就该捧。罗辑思维特别倡导U盘化生存。”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

戚泽明跟着黎叔发起了跨区域的罗友“长江行”。黎叔已经成了罗辑思维民间势力的一张招牌。很多罗友无论是出差还是参加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到了重庆,都会求见黎叔“拜码头”,好客的黎叔有时间就会见一见,求见的人太多也只好推掉了事。

为人豪爽,并不意味着黎叔不精明。他认为自己是罗辑思维的受益者,是“社群里面出来的为数不多的能把商业逻辑讲清楚的”。他通过罗辑思维的线上社群,分别建立传播了“爽爽鸡”和“有它小面”两个食品品牌。

黎叔对重庆的传统食品行业非常熟悉,他的养殖场年产值超过1600万,参加社群活动对他来说“更多是一个广告”。包括他在社群里推广的“爽爽鸡”和“有它小面”品牌,由于是大众速食消费品,“必须要规模,规模越大,品质越能保障”,而罗辑思维社群就是他现在做广告的一个重要渠道。

“我在罗辑思维上发了4次会来事,上了很多次公众账号,给我带来了一些名声,为我做快消品带来很多无形的广告。现在会来事的商业价值大概在30万到50万一次,”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

谈到社群商业化的时候,黎叔的逻辑极强,他能一条一条地解析罗辑思维社群能给它的产品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通过社群来给产品引流,带来广告和宣传,他甚至可以通过数据算出来:罗辑思维社群传播的衰减度大概在70。

黎叔说,他现在随便在朋友圈上发点什么,点赞和评论人数都能过百。但对用社群影响力和魅力人格体“行骗”的做法,黎叔并不赞同:“如果我真的想骗人,要骗300万、500万,我觉得不难,但是你的一生就这么过了吗?不是这样的,没有意义。互联网会把这个放得很大。”

但无论是黎叔还是皮爷,他们共同的烦恼在于微信好友的上限只有5000。这是扁平化的微信用来做社群营销方式的掣肘,黎叔只能通过人工退群和删好友来尽量保持好友质量。

“我现在微信里有很多大咖。”黎叔认为社群的价值大于劳动的价值,因为劳动是加法,社群是乘法,有可能倍增,“我为什么热衷于到这么多社群来,其实都是有成本的,它实际上是把我们传统的广告成本缩小了,”他说。

对黎叔来说,罗辑思维并不是一个“求知求真”和“自由阳光”的知识工具,而是一个社群化的,能让人们信奉和追逐他的产品的生意渠道。

“我觉得罗辑思维对当今的中国最大的贡献,它不是筛选了一些书,也不是筛选了一些产品,也不是每天60秒语音,也不是每个礼拜40多分钟的视频,而是他把一群人筛出来,把这群人筛出来以后形成了社群,这些社群自生长,”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我去上海、北京、甘肃,去哪个城市,如果说我要找,都能找到他们,这种感觉特别舒服。”

芜湖小面(来自全国各地罗辑思维的社群群主)

“罗辑思维对我个人的价值,它是有意义的,以前有很多人攻击罗辑思维,他会觉得罗辑思维很空,落不下地,我正好是一个落地的,我的爽爽鸡完全是基于罗辑思维的会来事才有的,”黎叔说。

“求真求知”的罗辑思维,最终被各种各样的粉丝和社群们,用到了月饼、精油、鸡肉和小面上。

“释迦牟尼是个社群”

他准备在功德箱上贴支付宝二维码,方便信众捐香火钱。

有用罗辑思维模仿罗振宇的“魅力型人格体”玩“行骗”游戏的,有把“求真求知”的罗辑思维当成生意工具的,也有用罗辑思维弘扬佛法的。杭州南山讲寺的住持昌乐法师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罗辑思维社群里一些人的“精神领袖”。

昌乐法师生于1976年,年少出家,先后求学多所佛学院,是地道的佛学科班出身。2005年被佛教协会派往南山讲寺,从事“人间佛教”的探索实践工作。

张贴在南山讲寺里的昌乐法师简历上写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法师积极探索网络弘法,从早期的寺院网址、QQ、日志、博客;到近年的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以及正在开展的移动网站、优酷视频弘法、微信语音弘法等。”

显然,这个40岁的法师试图用罗辑思维的打法复制一个“弘扬佛法”版的罗辑思维。也许,就是这种打法,最适合宗教传播。

昌乐的网龄不短,2002年左右开始上网,当时他还在佛学院教书,一天到晚在QQ和聊天室泡着。到南山讲寺后,电脑和互联网是他区别于其他法师的标配。现在,南山讲寺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了两年,积累了一万左右的用户。昌乐效仿罗振宇每天早上发一条语音,还准备做一档视频访谈节目,塑造一个自己的“魅力人格体”。

2015年12月初的一天,PingWest品玩在杭州拜访昌乐法师。昌乐所在的南山讲寺,院子的很多角落都贴着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关注“南山讲寺“的微信公众号。昌乐法师本人用的是一部iPhone6手机,后壳上也贴着一块二维码。他解释说这是因为要加他好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打开扫一扫都太麻烦,直接在后壳上扫描了事。

昌乐法师对PingWest品玩说:他准备在功德箱上贴支付宝二维码,方便信众捐香火钱。

刚听说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出了这么一个“魅力人格体”的昌乐法师之后,杭州罗辑思维的舵主皮爷吓了一跳:“这个和尚怎么也这样乱搞?”

2014年,昌乐加入了罗辑思维的社群。他自己弘扬佛法,自成一体,与皮爷治下的杭州罗友会互不统属,井水不犯河水,但他也为杭州罗友会的日常线下社群活动提供南山讲寺的场地,顺带手给罗友们讲课弘法。

芜湖小面(用罗辑思维的方式弘扬佛法的昌乐法师)

昌乐觉得杭州罗友会跟南山讲寺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好玩和有趣,不同的地方在于目标不一样。昌乐觉得杭州罗友会没有共同目标,但南山讲寺有,就是弘扬佛法。“目标就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东西,”昌乐法师对PingWest品玩说。

昌乐平日里弘扬佛法,讲的都是网络用语。这让他很快成为一些罗辑思维社群成员的“精神领袖”。现在昌乐每个月都会出差四五次,全国各地的寺院做讲座,还去企业做佛法培训。这一套在二三线城市的民营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很吃的开。

“我们接受任何人的邀请,”昌乐法师说。如果出差目的地在3个小时车程以内,昌乐就会跟小和尚一起,开着他那辆灰色的斯柯达速派轿车,插一根音频线在车上,用喜马拉雅FM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或高晓松的《晓说》。

通过各种培训和扫码付香火钱,南山讲寺的收入基本上能维持运营。昌乐不太在意创收,“我管流量,管客访量,这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和互联网公司一样。”

PingWest品玩问他怎么考量寺庙的“流量”,他说看吃米的情况。因为提供斋饭,所以香客和来参加社群活动的人都会在南山讲寺用餐。“比如我买1000斤米回来,这个月吃了多少,眼睛看一下还剩多少袋就行了,”昌乐法师说。

昌乐很善于把佛学跟当代互联网联系起来。“释迦摩尼是媒体人。”他说,“因为他把每一个参与到身旁的人都进行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他的形象代言人。”

“那他是一个社群吗?”我问。

“当然是一个社群,僧团不是社群是什么?他的社群不是以简简单单的兴趣为粘合力,甚至他不是以信仰为粘合力,而是以个人成长,所谓的觉悟为粘合力。”

这个说法,释迦牟尼同意么?

失控和逃离

我们现在跟罗辑思维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显然,有着庞大粉丝和社群基础的罗辑思维,其社群核心成员平日里所做的事,正在离罗辑思维“知识型社区”的愿景越来越远。

最早的时候,罗振宇打出广告词,“让我们来进行互联网试验”,他希望集齐10万“爱知求真,积极阳光”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大社群。但是罗辑思维社群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脱离其知识传播路径的内在规律,越发展壮大,越兴旺蓬勃,越与知识无关,越去知识化。

2013年以来,罗辑思维一共招募了3期会员,前两期非常抢手,共25000名付费会员资格,很快就销售一空。第三期的时候,罗辑思维希望它本身是一个“以真实的人际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群”,于是采取了引荐人的制度,发动第二期会员“引荐”发展第三期会员。

很多原来的罗辑思维粉丝和铁杆会员,从这个时候开始分化。

宋波是河南安阳的一个医生,2013年底,他花1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