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08
□王晓
位于安徽芜湖的丫山风景区,主打的景点是花海石林,去之前向游览过此地的朋友了解了一下,所谓花海是牡丹花,所谓石林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牡丹花种植在石林间星星点点的泥土里,春风一春,吐红泛绿泄白,柔美的花与坚硬的石头相映成趣,美得惊心动魄。朋友看到的是春天的丫山,也是游客最多时候的丫山,是旅游宣传手册上的丫山。此番我游丫山正值元旦小长假,冬渐深,只见石林,不见花海。人有老少,景有四时,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景色,是缘分,强求不得。冬天游丫山,也别有一番情趣。
石林丛中种牡丹
过马鞍山,进芜湖,到南陵,在南陵县何湾镇,我们见到了丫山花海石林风景区古色古香的大门楼。
丫山对我的吸引力,最早的是人文。喜欢唐诗,喜欢唐诗里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寓居丫山应诏赴京前所写,这样酣畅淋漓的诗句不是人人吟诵得出的。
丫山还与传说连在一起。唐代地藏王到南方巡视,路过此地,看见这里水秀山美,便有心在此建寺,不承想他从云层落下时下脚过猛,将山峰踩为两半,状若“丫”字。地藏王好不后悔,只好另行选择不太远的九华山。丫山与九华山的渊源就在于此。
从景区大门到主景区还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没有盘山公路驾驶经验的我硬着头皮往上开,盘旋而上,弯拐得急,所幸车辆较少,迎面几无会车,才一路开到山上。接下来主景区内的游玩,只能靠各人的脚力了。
“始入山路永,独欣山寺幽”,这是1000多年前唐代韦应物游丫山的感受,也是今天我们初入丫山的感受。景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嶙峋的石头遍布路的两侧,冒一看波涛汹涌,细致看惟妙惟肖,有似八戒思春,有似骆驼思群,有似岩羊远眺,有似孔雀开屏……总之,置身石海,你尽可随意想象,面前的嶙峋山石,想它什么它就是什么。来自平原的我们,对这些地面上任性而为的石头充满了好奇,不停拍照留念。
更奇的应该是山林隙地种植的星星点点的牡丹。我们错过牡丹盛开的壮观,却看到农人种植它们的辛劳。那是在石头缝里掏土,一点点地聚集,够一捧或一斗,植上三五株,为防水土流失,要在豁口处摞上山上掰下的层层叠叠的岩石。有的地方要用层层岩石垒起一圈围栏,如坝如埂,随山势起伏。埂坝多了,林如梯田,一两个农人在其间气定神闲地劳作,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画面只有丫山有,别的地方不可复制。我们来这一趟,值。
看过丫山,我觉得其他地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可以不看。我们虽然错过花海,却有幸目睹冬日纯粹的石林之美。人生漫长,不必性急,早有早的景致,晚有晚的气候,只要用心,时时处处都值得珍惜。
探到山底看瀑布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这还是韦应物的诗。当年,他是否看过珠帘瀑布我们不得知,但丫山地疏谷狭,古今一样。
景区很大,我们又是在游玩了大半个景区之后去观瀑布,不料路远迢迢,且大多是山间只容一人的台阶曲折而下。常言上山容易下山难,同行者有前段时间扭了腿的,此番更充不上英雄,有人帮着想用树枝做根拐杖衬点力,却不得。山林间的树木,落到台阶上的,就是朽败之身,衬不上劲;还在树身上的,徒手休想轻易折断,都是经过风霜的,老扎得很。腿疾之人知识丰富,是我们一群人里的百科全书,别人忙着寻拐的时候,此人气定神闲劝我们别枉费心思,果不其然。
一路扶持着走。越往山下,气温越低,身上却越来越热,有人把羽绒服都脱了。站在台阶上,往上看,来时的顶不可追;向下看,要去的底还不知何时到达,两条腿不知累的,还是恐高,一站下就哆嗦,除了继续别无选择。
老远闻得水声,经冬日山林枝桠和清冽空气的过滤,那声音听起来很大,隆隆的。大概半个小时之后,精疲力竭的我们终于看见一方水池、几个人影,珠帘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看见珠帘瀑布,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好风景需要跋涉才能看到,轻易看到的一定不是最好的。底部的池子,清澈无杂质,周边结了厚厚一层冰,只有中间地带没有被冰覆盖,接着崖顶落水。40米高处,山顶的水变成细线飞奔而下,听起来很大的声音,其实水线并不多,仅仅几十条,更多的是垂了不落的冰锥子,只是因为高,放大了落水声。整个山崖的崖壁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冰凌,因为有水,蕨类植物并未全部枯死,绿意还在,覆着一层似霜似冰的“白面”,依然生机勃勃,与苍翠相比,更见傲然。水源自山顶上的九龙洞,珠帘瀑布因瀑从半空垂挂而下似珠帘得名,虽然那几日气温下降得厉害,达到零下五六摄氏度,但当日阳光灿烂,林间漏下的光线与瀑布相辉映,呈现彩虹般的景观。
《中国质量报》【四海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