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资讯杂谈 > 正文

两会观察:芜湖创新,激流勇进

发布日期:2018/2/6 10:29:01 浏览:794

来源时间为:2018-01-23

两会观察:芜湖创新,激流勇进

汪瑞华

2018年01月23日09:04来源:

编者按:

过去的五年,是安徽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安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顶住了压力,经济稳步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提升。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安徽省两会期间,本网将陆续推出“两会观察”系列特稿,选取省内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开放创新等角度反映安徽抓改革、谋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的是芜湖篇《两会观察:芜湖创新,激流勇进》。

顶标红外导航、激光导航、二维码导航……

说起眼下正在着手的项目,芜湖哈特机器人研究院前瞻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超如数家珍:“相比传统地轨传感器,目前的定位系统在精准度和灵活性上都有很大提高,精确度更是达到了0.02毫米。”

如今,李超所在中心研发的导航产品已经在小批量试制,与市面上同类型的国外产品相比,不仅性能毫不逊色,价格上还占有绝对优势。

不只是机器人,近年来,芜湖在创新发展中表现不俗,把科技创新当作转变发展方式的“金刚钻”,全力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与之俱来的是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提升。

昔日江边争先者,今朝中部弄潮儿。聚沙成塔,汇波成湖。创新,已然成为芜湖发展的又一代名词,成为这座城市的一抹底色。

芜湖2013

埃夫特机器人陈剑/摄

创新驱动带发展

“之所以特别中意芜湖,不仅因为这座城市小而精致、山清水秀,还因其创新资源、创新氛围异常丰厚。”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云峰至今历历在目。

2014年,怀揣着“成就机器人产业梦想”的高云峰从北国冰城来到皖江芜湖,致力于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研发。

芜湖因地处于长江下游,河网纵横,百舸争流,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四方物资集散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枢纽。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年来,面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芜湖该如何借力用力?

芜湖是两江交汇的城市,人才、资源等要素都汇聚于此,广阔而包容。

相比中部六省位次相当的城市,芜湖拥有20多万大专以上在校大学生,有基础培育技能型人才。

“创新靠什么?人才主导、研发主导。”芜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的回答简洁而坚定。

人才一直以来都是芜湖的“座上宾”。

2013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规定》等科技创新系列政策,2017年在评估整合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和《芜湖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构成了“1 5 6”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人才之于芜湖而言,是创新的底气,也是资本。”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张东说,有良好的人才优势、环境和氛围,创新就有了动力。

在芜湖,拥有从专科到本科,从硕士到博士和院士的一个完整教育资源布局,也恰恰因为这一点,高端科技人才不断在此汇聚。

据芜湖市科技局提供的材料显示,五年来,芜湖市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8个,其中两院院士11人、国家“ ”专家34人、中组部“青年 ”和“万人计划”专家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2人。

芜湖2013

中国电科钻石飞机郑远/摄

研发优势同样是芜湖的制胜法宝。

中电科钻石飞机公司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电信集团(芜湖)云计算中心建成,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一批行业领先的高精尖技术,在芜湖落地生根。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年来,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由314家增长到520家,32家高企入选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长到4136亿元和8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位居全省第一。

芜湖市统计局数字显示,近五年,芜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21提升到2.8。2017年,芜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万件,全省榜首的位置全面巩固。

如今,高云峰和他的团队不仅搭建了一座沟通哈工大与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而且还依靠自有核心技术,成长为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股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芜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安徽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在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行榜位居第十。

可以说,创新是芜湖的城市特色,也是芜湖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动力。

产业转型促升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傻子瓜子”在大江南北红极一时,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符号之一。

时过境迁,当年的“傻子瓜子”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在芜湖,一家名叫“三只松鼠”的电商企业异军突起。

创新不只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理念的创新同样重要。

“‘傻子瓜子’和‘三只松鼠’都是有开创精神的企业,不同时代的需求,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辉煌。”安徽省委党校教授、省情研究中心主任张彪说。

城市的发展,往往是和城市产业发展的轨迹紧密相连。芜湖的产业发展,毋庸置疑,就是基于创新发展起来。

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

芜湖2013

奇瑞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陈剑/摄

90年代末,汽车对当时的中国,不亚于现在的一个新兴产业。而芜湖,正是创新了理念,抓住了汽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成立了奇瑞。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素有创新基因的芜湖,再次发现机遇。

依托创新,芜湖将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

就在今年1月16日,由奇瑞发起的新一代汽车电子创新平台建设在芜湖正式启动,旨在携手高校合力推动汽车电子技术及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关键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

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芜湖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打造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微电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互联网及经济十大产业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五年来,芜湖三产产业比重由6.3:65.9:27.8调整为4.2:56.4:39.4。支柱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17%提升到25.5%。

“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芜湖的资源不够集聚、人才不够凸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些吃力。”面对客观事实,分管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张东毫不隐讳。因为在常人看来,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新能源汽车,抑或是通用航空,都应该是一线城市重点致力的产业。

张东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凭什么在芜湖发展这个产业,如何持久高质量发展这个产业?

从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近年来,芜湖围绕“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持续良性发展”破题。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按发展要素创新构建产业研究、技术研发、投融资、应用推广、人才支撑、产业园区软硬件支撑、产业链配套协作以及产业政策八大产业发展体系化支撑平台,为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从三只松鼠到奇瑞,再到如今全国知名的钻石飞机、埃夫特智能装备,一大批企业,因创新而生、伴创新而兴。

目前,芜湖市拥有两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四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和六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也是支撑芜湖经济长期领先发展的必然要求。”张东说,芜湖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并非凭空臆想,而是以传统产业作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创新和迭代的成果。

翻开过去一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账单”,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前3季度,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79.4亿元,增长26.4%;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75.4亿元,增长19.7%;现代农业产业实现产值127.8亿元,增长17.9%;通用航空产业实现产值56.2亿元,增长8.6%。

芜湖2013

芜湖港吴亚安/摄

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条大江育两岸,产城对拥望比邻。站在长江岸边,赢得主动,抢先一子,芜湖始终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干劲,转型不转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激流勇进。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强,高层次人才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永远在路上。这段直面不足的表述,出现在2018年的芜湖政府工作报告。

看到不足,才能有的放矢,瞄准继续前行的方向。

芜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的一年,将深入实施“3111”“百千万”人才工程,动态支持首批37个高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同时着力塑造新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建设,并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融合,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型化发展路子,打造出一批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

“从三只松鼠到方特,芜湖在服务领域的创新成绩不言而喻。随着近年来文化类和服务类消费需求的逐年看涨,芜湖有必要在模式和业态上做好文章,进一步巩固优势。“对芜湖未来的发展,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谈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身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级,芜湖还可以参与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来,同时,把创新和创业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激活江城的创新基因。

芜湖2013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