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人民政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芜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
2016年10月7日
芜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2016〕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8号)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国函〔2016〕111号),结合芜湖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决策部署,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紧紧围绕本地最迫切需要的创新改革领域,加快破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体制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先行经验。牢牢把握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重大基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建设,倾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芜湖板块”,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我市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人才优先,分类开发。围绕产业升级配置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在重视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的同时,促进本地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与产业发展需要的深度融合,大力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加强工程师、高技能工人和一般产业工人通用技能提升的政策引导,构建由政府、企业、职业学校、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大学、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在重点发展领域,分行业建设专用、通用研发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在自主技术开发基础上充分融入全球创新链,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整合全球资源,突破核心技术。通过跨国合作和区域合作等方式,加强与知名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结,建立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等关键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实现产业技术和知识的分工协作,引领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在人才激励、知识产权、高校院所、金融创新、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等创新改革领域,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强化改革理念,按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积极谋划和有序推进各项具体措施。
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紧扣制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准创新改革突破点,把研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最紧迫、有影响、可实现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快速见效。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创新资源集聚与培育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创新活力激发、信用体系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科技体制改革、职业教育转型、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到2020年,以专利技术、人才保有量为核心的发展质量指标进入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GDP向4500亿元冲刺,财政收入实现7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基本建成产业创新中心。
——到2025年,建成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跨国公司,制造业整体率先迈上中高端。
——到2030年,全面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在全球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领跑计划。在微电子领域,重点建设太赫兹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建设总投资400亿元的太赫兹芯片产业化项目,到2020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在智能汽车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打造全球第一个无人车运营区域。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领域,重点发展活塞、涡喷、公务机用涡扇发动机、系统集成、综合显示系统,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的国产化研制步伐,打造国家级通航研发制造基地。在下一代机器人领域,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到2020年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同时在微波能应用、基因检测、长江医学科学院新药创制、增强现实研发等前沿领域全国领跑、国际争先。
(二)实施新动能计划。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和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5大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三)实施新生代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到2020年,力争引进3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个 、10000名高端人才,形成100个优质上市资源;新增培育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企业家。
(四)实施云智计划。积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把芜湖建设成为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综合生态示范基地、互联网应用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农业服务业、物流、智慧城市运营、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应用云平台体系。
(五)实施超车计划。在实施领跑、新动能、新生代、云智四个计划基础上,同步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力争“十三五”末实现以专利技术、人才保有量为核心的发展质量指标进入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四、创新改革举措
(一)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1.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运行机制和以权责清单为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在“两个清单”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取消企业资质类、项目类行政审批事项,打造“两个清单”升级版。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建设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完善企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凡不在清单之列的涉企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一律停止执行。
完善提升“互联网 政务服务”新机制,优化市场主体办事环境。以政府权力清单及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等为抓手,实现政府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完善“一站通”政务服务运行平台。推进部门业务协同,在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领域,率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100网上运行新模式,深度优化企业办事环境。完善“一站通”政务服务运行平台,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完善易企网等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行“一号认证、一网办结”。
完善提升“网格化 综合监管”新机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按照“一张底图分网格,一个平台纳事项,一个体系促运行,一套机制保长效”的总体思路,统筹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大力实施网格化监管、信息化支撑和专业化执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逐步探索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大力推广随机抽查。对保留、取消、下放、转移的权力事项,以及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行政审批事项,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优化整合各类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组建“智慧城市协同运营中心”,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协同运行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支撑的“互联网 监管”改革工作,实现“多管合一”。
2.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信用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发布年度信用信息目录清单;制定统一信用代码工作实施方案,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五证合一”和“一照一码”。
推进信息记录建设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持续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公开公示,着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以政务诚信引领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树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优化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信用芜湖”网站功能,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加快推进南陵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启动全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探索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重点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失信经营者以及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电子商务等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力度。推进信用信息市场化应用,着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支持惠国征信,在惠政、惠农等领域开发信用产品,提供信用服务。
3.加快打造城市升级版。
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科学治理、精细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在城市服务功能和品质上与长三角核心地区等高对接。建设高品质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素质人才发展高水平产业,高水平产业和高素质人才成就高品质城市,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大力促进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努力探索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与培育。
1.建设一流人才管理试验区。
做好省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形成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人才计划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各类人才计划的布局与设置、衔接与评估,打造人才综合管理新模式。财政部门按预算管理统筹安排扶持资金。
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落实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代持股专项基金”,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备法人资格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单位,实施股权激励,鼓励核心人员认购企业股权,进一步推动人才与企业协同发展。
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团队股权奖励实施细则,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财政资金参股形成的股权在达到设定条件时,按约定奖励给科技团队;财政资金给予最高2000万元入股扶持,完成预期目标给予核心团队最高70股份奖励。
健全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结合重点培育的行业需求,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措施,把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定作为重要参考,更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