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百姓生活 > 正文

芜湖:打造城市升级版

发布日期:2016/7/25 17:00:31 浏览:384

(上接第一版)

芜湖市区水系众多,长江、青弋江穿城而过,水域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14.4。过去由于保护不力,水系不断受到侵蚀,蓄水能力急速下降,造成排涝能力不足,遇到极端天气,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

从2009年开始,芜湖市规划“城市排涝信息系统”建设,以“远程监察、远程诊断、集中指挥、应急联动”为原则,2010年完成建设规划方案。

2012年,芜湖城市排涝信息与自动化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集中了智能化监控、定位、遥感技术,提高了实时调度的效率,使城市排涝工作更加科学化、信息化。该平台还同步调阅交警、市容、气象、水文等监控系统,以实现监测水位状况、查看道路积水情况、科学调配人员物资等功能。

根据系统的监测数据,市政人员可以提高道路应急排水的效率,有效抵御降雨对城市的影响,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无积水、排涝明渠无障碍、机械设备无故障”。因此,这个信息化系统被当地市民称为“城市管家”。

今年汛期,该平台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将投入使用,“城市管家”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芜湖市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涵盖四大功能,即完成对排涝泵站的远程视频监控平台的建设,实现41个泵站的视频监控;实现市区内重要水系(湖泊)明渠的远程水位监测系统的建设,实时掌握水位情况;实现泵站的集中化管理调度;远程实时传达报警至控制中心,为泵站无人化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据悉,该系统2012年2月申报国家住建部的科学研究开发项目,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物联网、gis、网络、通信、控制、数据库、计算机等技术的具体综合应用,是“一张图”的“实时动态”三维展示、污水“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信息化管理,“四个关键节点”(污染源、管网、泵站、处理厂)的水质“动态监控”,“跨部门”的联动管理应急指挥,“多维数据”的预警预报辅助决策,是国内首创部里立项先行先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性科研示范工程,并获得2015年度中国地理信息行业优秀工程银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2年9月,国家住建部还推荐芜湖到比利时参加中欧城市论坛,并作交流发言。

台州对标:科学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创新应用进入爆发期。芜湖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加大投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城市建设中的短板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产城一体提升品位

走进江北产业集中区,一派产城共融、欣欣向荣的图景。宽阔的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便捷的公共交通,交付使用的安置房、忙碌的建设区和生产线,孕育着腾飞的梦想。

5年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含着“金勺子”哇哇落地。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内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为适应产业转移需求,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别设立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起步区20平方公里。2010年6月,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正式运转。2012年2月,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江北产业集中区成立以来,按照“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目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项目加速集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初见雏形。

在起步区20平方公里区域内,总里程约70公里路网已经建成,日供水3万吨和日处理污水3万吨能力的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新建、改建110kv高压变电站各一座,天然气管网基本建成,已经实现撬车供气。交付安置房5042套;建成交付公租房1388套。开通了区内公共交通,完善公共食堂、天门山公园、超市、健身房、图书屋、药房、网络等生活配套设施,建成集中区幼儿园、小学等一批公共设施,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初见雏形。

台州对标:实现产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并举接轨的有效途径,它大大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城市的主体功能。台州也有产业集聚区,如何使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功能多元、产城交融、配置集约、生态优美,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开发区建设双向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融合,推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芜湖经验值得借鉴。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