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下设单位 > 正文

创新发展中的芜湖体育

发布日期:2016/3/30 4:20:59 浏览:386

2012年,驰骋中超赛场的上海申花俱乐部走进我市的农村、学校、社区、企业,许多江城百姓近距离感受到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2013年与2014年,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有力推动展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成功转型,向各界展示了芜湖人对发展体育产业和承办大型展会的独到见解;

2013年6月,芜湖体育作为中国奥组委成员赴台湾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体育产业研讨会并作了体育产业的专题讲座;

2013年9月,市体育局局长胡景东作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的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14年,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以金牌总数132.5枚的优异成绩跃居全省第二,实现了竞技体育年年有进步届届有提升,完成芜湖体育“十二五”规划进入全省体育强市行列的目标……

近年来,芜湖体育的大事多、喜事多。每一件大事和喜事都凝聚了全市体育工作者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十二五”期间,他们以“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在于改革创新”为核心,创新体育发展理念,改革体育发展模式,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坚持“用发展经济的理念发展体育事业,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两翼齐飞,齐头并进”,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发展体育”模式,有力带动芜湖体育全面迈入全民健身时代。

一.

“用发展经济的理念发展体育事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进入后奥运时代,这既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记者了解到,在“十二五”规划之初,芜湖体育已经暗自定下向全省体育强市迈进的目标。“要想实现目标,唯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改革创新,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兴办体育,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将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休闲和体育综合服务等各类体育资源融入市场,支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早已成为全市体育系统上下的共识。

二.

体育行政部门退到“幕后”,

单项体育协会登台“唱主角”

“用发展经济的理念发展体育事业,需要改变以往体育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发展格局。”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市体育局理顺市与县区、县区与镇街的体育行政管理关系,完善和健全市、县区、镇街三级全民健身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市和县区体育总会及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促进体育工作由市向县区、镇街的扩张,真正使体育工作到农村、到社区、到机关、到企业、到学校;着眼于全民健身,推动工作重点由“办”向“管”转变,不断强化基层公共体育服务,鼓励发展民办健身休闲会所、俱乐部。记者了解到,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后,市、县区体育行政部门退到“幕后”,将工作重点转变为管理和公共服务,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各单项体育协会登上台“唱主角”,充分发挥会员广泛、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社会性强的优势,履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体育赛事活动、组队训练参赛3大职能。目前,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共有113个,每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体活动200余次,参与群众超过百万人次。

三.

竞技体育异军突起,

后备力量人才济济

长期以来,政府“包办”的运行方式,使体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遇到了新问题——有限的资金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对此,我市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让运动队与企业“联姻”,走出了一条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之路。2010年以来,市射击队、击剑队等10个项目队与奥体集团尝试“队企结合”,由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击剑队进行场地改造、器材更新,保障训练参赛经费。破解资金难题后,各运动队士气高涨、比赛成绩优异。记者同时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十二五”期间,市体育局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撤销下属的6个二级机构,归并至市青少年体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主教练负责制,瞄准射击、击剑、田径等拳头项目,采取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市运动队、与高校合作培养运动员、与企业合办运动队、与单项体育协会共同培训体育后备人才等多种模式,拓宽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据统计,作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共有在省注册运动员近2000人,培养输送了娄祥武、周吕鑫、吴莎、江晨阳、汤玲玲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我市运动健儿先后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60余枚奖牌。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3金4银2铜共9枚奖牌。2014年在安庆举办的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以金牌总数132.5枚的优异成绩跃居全省第二,再现了芜湖体育的辉煌。

四.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