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下设单位 > 正文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芜湖目标常住人口430万人

发布日期:2016/12/4 13:46:05 浏览:1089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努力向4500亿元冲刺;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0美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50。

芜湖乐居讯11月18日,芜湖市政府发布,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除了实现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的全面对接。抓紧做好与上海、南京、合肥等重点城市的高速公路联网,重点实施芜合、芜宣、芜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商合杭大桥与合芜高速连接线、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建成芜黄高速南陵段、芜湖长江二桥、北沿江高速无为段、岳武高速东延。另外,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努力向4500亿元冲刺;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0美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50。【咨询电话:400-606-6969转135】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已经2016年10月25日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1月5日

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努力闯出新路加速弯道超越的实施意见》(芜市发〔2016〕19号),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紧紧围绕“一个人才主战略,两个升级版、三个高端化”主线,大力实施领跑、新动能、新生代、云智、超车五大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大城市、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对外开放桥头堡、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四个芜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市共同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发展质量核心指标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第一方阵,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走在前列。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努力向4500亿元冲刺;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0美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50。到2030年,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城市群分工合作,在长三角城市群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大城市。

二、优化空间格局

3.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增长极。抓住《规划》全面放开芜湖落户限制政策机遇,强化我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构建快速交通网,完善城际交通通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抓好《规划》将皖江地区定位为重点区域的机遇,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有效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命健康、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构建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市发改委牵头,市卫计委、市经信委、市交通运输局等配合)

4.推进城市间的联动发展。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合作,促进在功能布局、产业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深化分工协作,努力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与沪浙苏实现等高对接。发挥我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芜湖辐射带动功能。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的地位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的作用,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推进与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委牵头,市招商局等配合)

5.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学习南京、杭州等城市统筹城乡的做法,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围绕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探索建立有偿退出机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鼓励农民进城,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并轨机制。培育一批工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小城镇,形成以市中心为核心、功能节点镇为纽带,紧凑型、网络化的一体化城乡体系。开展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和设市模式改革创新试点。(市发改委牵头,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民政局等配合)

三、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6.构建开放型创新网络。参与建设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创新体系,抢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市建设。支持和鼓励上海等城市的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分校分所。重点面向长三角城市引进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轻量化、能量新材料研发机构,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皖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皖江专利运营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上海等城市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持股孵化和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打造成全国百家“标杆孵化器”。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牵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等配合)

7.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省政府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实施领跑计划、新动能计划、新生代计划、云智计划、超车计划“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持有限目标,努力在微电子、智能汽车、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领跑全国、国际争先。深化与上海、苏州、宁波等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开展机器人、现代农机、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在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领域,要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在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领域,要在研发、设计和深度加工方面加强与苏南地区的对接。(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牵头,市经信委等配合)

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8.加快综合交通网建设。实现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的全面对接。抓紧做好与上海、南京、合肥等重点城市的高速公路联网,重点实施芜合、芜宣、芜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商合杭大桥与合芜高速连接线、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建成芜黄高速南陵段、芜湖长江二桥、北沿江高速无为段、岳武高速东延。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皖赣新建双线、庐铜铁路,完成宁芜铜、皖赣、淮南线铁路电气化改造,推进北沿江高铁、铜南宣铁路、南陵-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推进合裕线由III级航道整治提升至II级航道、芜申运河III级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建设芜湖朱家桥外贸港区、裕溪口煤炭港区、塔桥集装箱站等港口、铁路枢纽,加强芜湖港与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开工建设民航机场。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和2号线一期。(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港航局、市机场办牵头,市国土局、市城乡规划局等配合)

9.构建深度融合的信息网。加强信息网络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的联网对接,重点推进芜湖宽带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宽带向全光网络演进,建设IPV6公众城域网络,完成公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支撑系统、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构建以移动宽带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为主题的无线宽带网络,加快4G全面部署和应用,探索实现无线局域网在热点区域和重点线路全覆盖。依托长江科学城,打造芜湖云计算基地。加快建设长江数谷、皖江慧谷、长江智慧港等项目,打造芜湖大数据综合生态示范基地。推进芜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务、交通等方面的智慧化应用。推进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导向,实现我市电子认证平台和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认证平台无缝接轨。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市信息办牵头,市经信委、市商务局等配合)

10.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油气运输战略通道衔接,建设泗县-五河-滁州-芜湖联络线,加速推进天然气管线“县县通”工作,布局沿江LNG接收站和配套管网,增强油气保障能力。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推进芜湖风电规模化开发。参与皖电东送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加快芜湖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健全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发展交易市场。推动建筑用能绿色化发展,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化工业领域节能,力争主要工业领域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并优于发达城市的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加快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LNG车辆,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局等配合)

11.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以重大水利工程为抓手,与马鞍山、南京、苏州、上海等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长三角地区开展大型综合枢纽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鼓励各地区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和第二水源。突出抓好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四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长江芜湖段河段整治及综合治理、青弋江、裕溪河、水阳江治理,实施芜湖闸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市水务局、市住建委牵头,市港航局、市环保局等配合)

五、推动生态环境共建

12.构筑网络化生态屏障。建立健全跨区域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