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芜湖 > 百姓生活 > 正文

新闻战线

发布日期:2020/2/11 0:27:28 浏览:294

今年6月14日,湖南岳阳日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全文转载了安徽芜湖日报的一篇题为《洞庭湖畔逐碧波“通江达海”行帆远》的通讯,湘皖两地媒体遥相呼应,这是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今年策划的大型异地采访活动——“纪念沿江对外开放城市20周年纪行”开出的一枝“并蒂花”。通过策划异地采访,不仅创新了地方党报重大题材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力地提升了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地市级党报之间的沟通联系,锻炼了采编队伍,很好地践行了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这一系列策划得到了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认为报道视角新、跨度大、效果好,是一次有观察、有思考的主题策划。

题材创新,聚焦重大历史事件

如何创新重大主题宣传、激活自身的影响力,是新时期地方党报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将宏观视野和本地视角有效结合起来,聚焦重大题材,策划大型异地采访活动,连续推出了多部跨区域采访的“重头戏”,既突出了地域特色,又彰显了开放风格。如2002年,本报联合岳阳、黄石、九江等市的报社组成“沿江城市开放十周年纪行”联合采访团进行了专题采访、连续报道,该报道入选当年芜湖十大新闻;2005年,针对安徽省和芜湖市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本报策划了“芜湖与苏州的对话”这一选题,并派记者专赴苏州进行采访;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本报又及时策划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异地采访活动,派出记者前往深圳特区进行采访报道。这些采访均有效把握住了党和政府舆论宣传的主旋律,能够为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鼓与呼,引发了社会共鸣,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1992年5月,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5个城市被列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增加黄石市为沿江开放城市。20年来,以浦东为龙头、长三角为支撑、沿江开放城市为躯干的沿江开发开放大格局已经形成,沿江开放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对于开发皖江具有重大意义,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与沿江开发开放一脉相承。芜湖市作为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及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是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直接受益者。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抢抓题材,重温历史,做足文章。2012年年初,沿江行系列报道被列入年度重点策划。集团领导率队,组织芜湖日报、大江晚报记者历时1个多月,分别赴上海、九江、黄石、武汉、岳阳等地进行采访,从4月中旬开始,挖掘上述各个沿江开放城市中的鲜活素材,芜湖日报和大江晚报分别发稿近30篇。通过集中报道,主要介绍了沿江对外开放城市的历史性成就、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各城市和芜湖的经济往来与协作以及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和成果。

内容创新,选取新颖报道角度

20年的发展历程,值得深入挖掘的素材很多,但如果面面俱到,未免太过庞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异地采访报道,既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着眼于报道该城市的亮点和特色,否则就很难引起共鸣,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此次策划的异地采访报道就事先做足了功课,所刊发的稿件均是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此次沿江行系列报道,我们将着眼点放在了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发展经验的梳理以及其对芜湖的实际启示意义上。记者紧扣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来采写稿件,锁定与芜湖经济社会发展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素材,力争做到取好经、取真经。可以说,整个沿江行系列报道的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每篇稿件几乎都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和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上海篇系列报道中,分别从开放、改革、人才、创新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入手,报道了上海在发展中积累的相关经验,以及与芜湖关联度较大的新闻事件。如“以水运物流为例……随着芜申运河的开通,芜湖与上海在水运物流合作上将更为紧密。”这一内容就引起了芜湖水运物流企业的极大兴趣。此外,报道还介绍了上海和长三角城市异地共建产业园的模式,积极牵线搭桥,促进芜湖的经济园区与上海的产业园尝试探索合作共建。

机制创新,探索主题报道模式

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最终得靠人才,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之本。要想提升队伍素质,理论不联系实际不行,仅靠在原地锻炼也远远不够,必须走出去,开阔视野。芜湖日报报业集团近几年发展迅速,采编岗位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年轻的采编人员亟待在重大采访活动中得到锻炼。此次集团组织沿江行系列采访,一改以往派出一两名骨干记者采访的模式,而是实行全员参与,每次由一名老总带队,主任、副主任以及日报、晚报骨干记者参加,每个采访组专赴一个城市进行采访。出发前,首先要拟好采访提纲,设定采访对象,形成一套详尽完备的策划方案。在选题策划和采访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采编人员的策划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在采访过程中,为避免走马观花和摘抄材料,我们会在每个城市进行3~5天的采访,以便能够更加深入新闻事件本身,实地采访历史的见证者,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可以说,沿江行的采访活动也是一次转作风、改文风的“大练兵”过程。

在组织沿江行系列报道中,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实行报网互动、资源共享,江东网(芜湖新闻网)也及时开辟专栏,全文转载芜湖日报和大江晚报的相关稿件。此外,芜湖日报还充分利用此次异地采访的机会与当地同行交流办报经验。如在上海采访期间,我们与浦东时报的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广泛探讨,积极探索党报版式创新等相关内容。同时,采访团也得到了上海、九江、黄石、武汉、岳阳等地媒体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芜湖日报能够以广视角、大手笔来组织开展“纪念沿江对外开放城市20周年纪行”报道,是地市级党报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兄弟报社今后开展异地采访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作者金昌龙系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芜湖日报总编辑,杨正毛系芜湖日报记者)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